[摘要] 防雷安全事关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公共安全,强化日常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是维护和保障防雷安全的基本要求。该文以浙江省龙游县一起防雷检测弄虚作假案件为例,全面梳理案件查处的基本情况,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总结案件查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分析案件查处的影响和效益,并提出强化防雷检测违法案件查处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3 年 9—12 月,浙江省龙游县气象局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查处了一起防雷检测弄虚作假案件。这是“ 大综合一体化” 行政执法改革背景下气象行政执法的成功案例,也是浙江省衢州市首例防雷检测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对该区域气象部门强化防雷检测行业监管、遏制和打击防雷检测领域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3 年 9 月 14 日,龙游县气象局执法人员在开展防雷安全检查时发现,某加油站营业房一处引下线检测点已被防爆胶泥封闭,对比近期防雷检测报告,该检测点仍有检测数据。经询问加油站负责人,得知上次检测期间该检测点已处于封闭状态,接地电阻测试值存在弄虚作假嫌疑。
2023 年 9 月 18 日,龙游县气象局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联合调查组,赴该加油站进一步调查核实,进行现场勘验,落实案源线索,调取现场监控视频,锁定关键证据。9 月 23 日,对涉案防雷检测机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闭合违法行为证据链。同日,由县气象局向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移交案件。9 月 25 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当事人吉林省某防雷检测机构涉嫌在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弄虚作假为由正式立案调查,并对案件证据进一步补充完善。11 月 15 日,执法调查案卷通过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意见审核。
经查证,当事人吉林省某防雷检测机构在 2023 年9 月 1 日以 1200 元的检测费用对龙游县内某加油站进行雷电防护装置定期检测。该防雷检测机构未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现场检查检测,在所出具的该加油站检测报告接地电阻测试值中,配电房、营业房的全部数据及储油区大部分数据均未经实地检测。除接地电阻测试值外,检测报告所示过渡电阻测试值也未经实地检测[1] 。以上事实及相关证据表明,该防雷检测机构在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鉴于受检加油站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又处于人口密集区域,防雷检测弄虚作假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并结合《浙江省气象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标准(2023 年修订) 》 ,龙游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于 2023 年 12 月 20 日对当事人吉林省某防雷检测机构处以罚款 9 万元,并没收 1200 元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已于 2024 年1 月 4 日自觉履行相关行政处罚。
这起防雷检测弄虚作假案件虽然发生在龙游县,但在所属市域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浙江省同类案件时有发生,追溯根源也有其共同的背景因素。
2016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 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 ,明确提出降低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准入门槛,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2] 。短短几年内,防雷检测机构数量爆发式增长,以检测机构分公司名义开展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更是不计其数,防雷检测市场主体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以龙游县 60 余家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检测业务为例,近几年先后参与其中的检测机构就有近 20 家,且在龙游县均无固定办公场所,防雷检测市场监管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防雷检测服务市场供大于求、无序竞争,部分检测机构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以无底线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正规军不敌游击队”的恶劣现象。加之少数防雷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匮乏、职业操守欠佳,现场检测每每偷工减料,检测报告往往是微调复制、粗制滥造,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给防雷安全工作埋下重大风险隐患。
当前,县级气象部门行政执法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执法监管机构尚不健全,无专职执法人员,兼职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短缺、执法流程不熟、办案经验不足,执法装备配置也不齐全[3] 。部分执法人员甚至不具有防雷基本知识和技术服务经历,不了解防雷措施,看不懂检测报告,难以发现问题隐患和违法线索。由此导致基层气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执法、不想执法、不会执法等问题,防雷监管和执法的压力未能有效展示传导,少数防雷检测机构心存侥幸、有恃无恐,违反防雷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屡有发生[4] 。
少数企业防雷安全意识淡薄,进行防雷检测主要出于应付主管部门的监管,委托检测时只看报价,且无论防雷设施是否正常都明确要求必须出具合格报告。在全面放开的防雷检测市场上,始终不缺迎合这种无理要求的检测机构,而部分坚持原则、不肯迁就妥协的检测机构则被不断压缩生存空间。受检企业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防雷检测质量放水、先过后改、弄虚作假等乱象的滋长。
严格规范防雷安全现场检查,全面核实检测资质、技术标准、问题整改等要求,比对排查防雷设施现状和检测报告数据,认真分析异常和疑点问题,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法线索。准确把握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区分疑点线索的技术或法律问题属性,并进行相应处理。
日常安全检查与执法调查自然衔接,发现违法线索后果断决策,对接综合执法部门迅速启动联合调查,第一时间锁定关键证据,防止证据线索湮灭流失,避免形成问题案件。案件调查环环相扣、排除干扰、一鼓作气,做到调查取证在一周内基本结束。
强化落实“大综合一体化” 行政执法改革成果,综合执法部门打破常规、提前介入,以联合执法调查方式化解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气象与综合执法部门优势互补、通力协作,案件调查、移送、协办、处罚决定等环节紧密协同。开展双向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综合执法人员在执法流程安排、执法文书制作、调查询问问题预设及方法技巧等方面悉心指导示范,气象执法人员则充分展现其在检测流程与方法分析、防雷类别确认、违法行为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检测人员未经沟通便自行开展检测以致具体检测时间无法追溯,且前期调查不宜惊动检测人员的情况下,执法人员通过浙江省防雷检测溯源系统检索到检测时间和地理信息,为案件调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加油站现场监控视频也为还原检测过程和认定违法行为发挥了关键作用。
防雷检测弄虚作假行为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生产隐患。由于防雷检测机构良莠不齐、检测市场无序竞争、少数受检企业主体责任缺失等原因,防雷检测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为有效遏制和扭转防雷检测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频发态势,需要从破解气象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着手,一方面,加强源头治理, 强化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和市县协同监管,完善和落实防雷检测行业资质管理、质量考核、失信惩戒等系列监管机制,依法规范防雷检测市场秩序和防雷检测机构从业行为;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提升基层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严格开展防雷安全执法检查和问题线索排查处理,扎实落实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严厉打击防雷检测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公共安全。